花菇的形成及栽培技术
花菇在香菇之中,质量最佳,经济价值最高。由于它具有菌盖肥厚,外观美丽,有白色辐射状或菊花状的裂纹,肉质细嫩,香味浓郁,营养丰富等特点,所以,在国内外市场上,深受消费者的喜爱。同时也是香菇同类产品中最有竞争力的一种。
一、花菇形成的原因。花菇是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,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,冬季气温低,空气干燥,温湿差大的条件下,最容易形成。任何一个香菇品种,只要具备上述特定的环境条件都可以形成花菇。花菇菌盖表面的裂纹是表里的细胞分裂生长不同步形成的。菌盖最外面的表层细胞,在夜间是处在气温较低,在白天处在空气干燥的条件下,分裂生长缓慢。而内部的菌肉细胞是处在水分、温度较为适宜的条件下,分裂生长旺盛。结果表层细胞就胀破而龟裂形成白色的花纹。
二、花菇形成的环境条件。花菇的形成是受温度、湿度、温差、湿差和光照等多种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。
1、温度。栽培花菇的品种,大多属低温型或中偏低温型,其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的低温范围,分别为5-15℃和5-18℃。一般月平均温度在8-10℃、昼夜温差在10℃以上,可以形成理想的花菇。在子实体生长后期,有连续3-4天昼夜温差在14℃以上,也可以形成花菇。若温差愈大,持续时间愈长,裂纹就愈明显。
2、湿度。湿度是形成花菇的关键条件。湿度包括菌袋培养料的含水量,空气相对湿度和栽培场地的湿度这三方面。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比常规袋栽法的含水量偏低些为好。一般料水比为1:0.8-0.9,不宜超过1:1。菇棚的空气相对湿度在70%以下,以55-60%为最佳,大多能形成花菇。栽培场地的地面水分蒸发量要小,上上下下的相对湿度都处在较为一致的干燥条件下,有利于花菇的形成。
3、光照。光对花菇的形成作用,一是直接影响菌盖的颜色和菌柄的长短;二是间接提高温度,降低湿度,加速菇蕾表皮的干燥。菇蕾形成后在黑暗条件下,会出现盖小、柄长、肉薄、色浅的现象,难以形成花菇。适当增光,有利花菇的形成,遮阴条件应从传统栽培的三阳七阴改为四阳六阴或五阳五阴,在严冬季节甚至可全光育菇。
4、通风。在加大温差刺激,保持空气干燥和提供适当光照的同时,再加上有干燥的微风(1-3级)吹拂,可以加深菌盖裂纹并保持裂纹洁白的颜色。
三、场地的选择和菇棚的设置。一般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区,在秋末和冬季,气温低,空气干燥,温湿差大,是形成花菇最好的大自然环境。在利用大自然环境优势的同时,选择通风、向阳、干燥、近水源的山地或平地,作为栽培花菇的场所。在菇场上设置菇棚,棚高2米以上,四周以竹木为支柱,棚顶用杉枝或枝多叶少的树枝作为遮荫物,四周以小竹、芦苇、蔗叶等作围帘,遮荫度以四阳六阴为宜。棚内设层架式菇架,每架4-5层,以5层居多,棚顶用弓形竹片固定,并覆盖薄膜,菇架四周悬挂的薄膜可以灵活升降。温度偏低时,将薄膜下降,只留底部一段通气。天晴时将薄膜上升,可以通风换气,降湿、排湿。菇棚四周从3月份开始种植蔓生性的豆类(豇豆、四季豆等)和瓜类(丝瓜、黄瓜、冬瓜等),即可提高经济效益,又可创造一个香菇和作物互相得益的生态环境。
四、菌袋的制作和菌株的选择。接种期大多在早春,通常2-4月为制袋接种期,9月至翌年4月为出菇期。培养料的配方与常规袋栽基本相同,常用的是:⑴杂木屑78%、麸皮20%、蔗糖1%,石膏1%。⑵杂木屑77%、麸皮20%、蔗糖1%、石膏1%,尿素0.5%,过磷酸钙0.5%。料水比1:0.8-0.9,不宜超过1:1。装料要紧实些,一般每袋湿料重2-2.2千克。选用的菌种,以低温型或中偏低温型,菇体内含水量较低,菌盖大,菌肉肥厚,菌柄较短,属大叶型的品种为好,如135、908等。(柯志强 安徽东至县东流镇农业服务中心)